新浪微博
關注微博
日前,被網友廣泛關注的流浪老人“犀利爺爺”,已回到河南輝縣家中。在熱心人的幫助下,老人被安排在當地一家企業(yè)工作。據新華社報道,由于希望平靜生活不被打擾,老人婉拒了記者的采訪。不同以往,這次大部分媒體能“從善如流”,而“犀利爺爺”也得以平靜生活。
我以為,這次媒體的做法比較成熟,對于自己曾經救助過的流浪漢,沒有施恩的心態(tài),也沒有以往不顧他人意愿窮追猛打的采訪,而是遵從了被救助者的意愿,體現了對被救濟者的基本尊重。
說起“犀利爺爺”,和浙江寧波地區(qū)還真有點淵源。今年7月份,有網友在微博上轉發(fā)了一組流浪老人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戴著墨鏡,上身披褐色浴巾,下身穿水紅色裙子,人稱“犀利爺爺”。兩個60多歲的慈溪阿姨一眼認定,這個裝束古怪的老人就是自己失蹤11年的大哥,甚至專門跑到洛陽去認親。而“犀利爺爺”的綽號也似與當年在寧波流浪的網絡紅人“犀利哥”有關。
對于“犀利哥”,我的印象十分深刻。當年,流浪漢“犀利哥”被媒體發(fā)現、并發(fā)動連續(xù)報道,直到找到家人將其領回。但zui后,在突然出現的媒體鏡頭前,“犀利哥”表現得很不自然,竟至害怕地哭起來,大叫一聲逃走,一些“敬業(yè)”的媒體為了完成采訪任務還在后面窮追不舍。我以為在這件事上媒體從業(yè)人員多多少少有點居高臨下,多多少少有點罔顧他人的意愿。他們或許以為,我這是在救助你啊,你應當聽我的。
可以說,淪為流浪者的人,不少都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只不過流浪者以流浪的方式獲得自己心理的平衡。可媒體卻在不太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下要將他們拉回正常世界,殊不知貿然的行動很有可能打破他們已經平衡的內心世界,不顧意愿的采訪更違背了他們的尊嚴。在這種方式下,這些本身有心理問題的被救濟者能否得到有效的救濟就很成疑問了,甚至給以后解決心理問題埋下禍根。而這次“犀利爺爺”事件,媒體則充分體現出了尊重,這是媒體的成長,也是我們社會的成熟。
但社會的救濟并不僅限于少數的流浪者,我們的社會仍然有部分人需要社會的幫助,比如在校的一些貧困學生。正如一些報道指出,大張旗鼓而不是悄無聲息地給一些貧困學生捐助,卻讓很多人抬不起頭來,甚至感到尊嚴受到了損害。我比較贊同一位美國校長的說法:“我們不愿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覺他們在接受救濟。因為施善的zui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如果每救助一個貧困學生,都大張旗鼓的,仿佛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是社會在救濟他們,要感激社會云云,這能收到效果嗎?
我以為,讓被救濟者得到有尊嚴的救濟才是有效的救濟。因為,如果你是居高臨下地施舍,即便丟過去的是大把的金錢,也有可能在他們心底砸出傷痕;而當你在給乞丐施舍時,能彎下腰將錢放進人家的破碗中,那即便是一枚硬幣,他們中很多人也會衷心地感謝。
尚邦公考
微信號:dxgwyedu
讓學員帶著“?”來,帶著“!”踏上成“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