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關注微博
這個周末,由央視辭職記者柴靜個人出資并擔當“主演”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成為網絡關注和熱議的焦點,筆者也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在網絡上免費觀看了兩遍,正如媒體所描述的那樣,紀錄片通過展示大量詳實的資料,試圖回答“霧霾是什么,它從哪里來,我們怎么辦”這三個問題,以zui通俗的語言帶給觀眾zui深刻的思考與共鳴,盡管柴靜影片中以保護女兒健康的母親身份強調,她與霧霾之間只是一場“私人恩怨”,但影片所散發(fā)出的張力,足以讓每位生活在霧霾天氣下母親、父親乃至每一條生命產生震撼。
顯然,我們每一個人不只是如今霧霾的受害者,同時更是霧霾的制造者,并且是這一制造過程的受益者,盡管我們每一個城市的霧霾天氣有所不同,每個人對霧霾天氣的貢獻也有巨大差異,但是,從“霧霾是什么”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形成霧霾的幾乎所有元素均來自于我們“人工制造”,那些讓我們肉眼看不見的PM2.5顆粒,在給我們健康造成巨大威脅過程中,也讓我們所有人感受到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穹頂之下的巨大變化,因此可以說,霧霾本身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恩恩怨怨,我們從“贊美它”、忽視它、“看見”它、到zui后認識他無所不及的威脅,已經走過了30多年,柴靜稱她和霧霾只是“私人恩怨”,但觀看過整個影片之后,筆者陡發(fā)現(xiàn),眼前的霧霾與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巨大的“恩怨情仇”。
不可否認,現(xiàn)在霧霾天氣的嚴峻,也是發(fā)展中國家在追求經濟快速發(fā)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煩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xiàn)在美國、英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如今這一慘痛現(xiàn)實不僅出現(xiàn)在我國,印度更與我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影片的可貴之處是沒有對此表示過多怨言,而是非常理性的進行深入剖析,柴靜在“劇中”所講述的一段經歷讓人記憶深刻,“如果沒有中國城市化的話,我現(xiàn)在應該在山西我父母幫我找的一個單位里,帶著藍袖套打著算盤度過余生”。而正是這種帶著制造PM2.5的城鎮(zhèn)化建設,才使得柴靜能夠“拎著小箱子來到北京,找到工作,在這個城市找到我的歸屬和價值”。正如她所言:城市給了我們個人的自由,也給了這個國家30年來的繁榮。而這種建設和繁榮更給了每個人擺脫貧困和命運的機會,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用犧牲環(huán)境的代價來改革開放和推動城鎮(zhèn)化建設,兩者并不存在必然關系,但事實上卻是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在追求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難以避免所走的“彎路”。霧霾的出現(xiàn),是經濟發(fā)展之殤,實則也是人們盲目追求發(fā)展速度所結下的“私人恩怨”。
但是,穹頂之下,每個人與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已經成為危害公共健康和阻礙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zui大瓶頸,遏制與減少霧霾乃至zui終消解霧霾,讓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切實有力保護,卻又需要每個人像柴靜那樣把與霧霾作斗爭,當成自己的“私人恩怨”,為減少和消滅霧霾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擔當,在筆者看來,這也是紀錄片《穹頂之下》所傳達給觀眾的一個zui重要主題,影片普及霧霾、正視霧霾、以實現(xiàn)解決霧霾的“正能量”恐怕也是短時間內被廣大網友紛紛點贊的zui主要原因。尤其是各級地方領導干部以及各類污染企業(yè)的經營者,更應當把自己與霧霾之間當成一種“你死我活”的私人恩怨,不再為了眼前的經濟發(fā)展利益而姑息甚至放任霧霾,不再以損害個人和公共健康的代價換來曲線向上的GDP。
穹頂之下,我們都處在一個巨大的“實驗艙”之內,沒有任何高墻可以阻擋霧霾的肆虐,每個人與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空氣沒有“私人恩怨”卻勝似“私人恩怨”,觀眾不會忘記影片結尾的時候,柴靜的話題再次回到她的女兒身上,講述她女兒在小花盆里養(yǎng)了一只蝸牛,每天女兒一起床就要對蝸牛吹出一口氣,希望用這種方式能幫助小蝸牛長大。其實我們初來世上的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愛小動物和這個世界,孩子需要父母的保護,父母就應當承擔起不讓霧霾傷害自己孩子乃至每一條生命的職責,正如影片結束前柴靜所說的這段話:在霧霾zui嚴重的時候,我們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護好你自己和你所愛的人,成千上萬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應該屬于他們的,我們沒有權力只是消費、不知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時是可以潔凈和美好的。
影片結尾的意境zui值得品味,黑暗中,一個巨大的藍色星球在柴靜凝視的目光中向遠處旋轉而去,那是一個沒有被任何污染的地球,也是被人們用“私人恩怨”消除霧霾并凝望守護的地球,影片告訴所有人,消除霧霾不缺技術和能力,只缺勇氣和發(fā)展觀念的轉變,當我們每個人都把消除霧霾當做自己的“私人恩怨”,天空可以變得更藍,地球可以更美。
尚邦公考
微信號:dxgwyedu
讓學員帶著“?”來,帶著“!”踏上成“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