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關(guān)注微博
習大大的話: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摘自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
【出自】
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漢·范曄《后漢書·馮異列傳》
【釋義】
“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出自南朝劉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的《后漢書》。公元23年,劉玄登壇稱帝,推翻王莽政權(quán)。但是遷都長安后,劉玄不圖進取,生活奢侈腐化,不理朝政,殘殺賢良,濫授官爵,很快失去民心,更始政權(quán)陷入危機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馮異寫信給更始大將李鐵,指出由于更始帝“‘親小人、遠賢臣’,長安已經(jīng)破敗混亂,法紀規(guī)矩早已蕩然無存,四方分崩離析,而蕭王劉秀苦心經(jīng)營河北,撫恤百姓,天下百姓人心齊向”,希望李鐵能以史為鏡,棄暗投明,所以在書信的開頭馮異明確指出“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這兩句的大意是:明鏡是用來照出原形的,追憶往事才能更好地洞察時事。
提起“鏡子論”,很多人會想起唐太宗。貞觀初年,唐太宗求諫心切,曾對大臣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后來諍臣魏征成了他須臾不可離的“人鏡”,并希望他以隋朝滅亡為鑒。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難過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唐太宗的這番話,闡述了照鏡子與修身治國的關(guān)系,對此,白居易在《百煉鏡》詩中贊曰:“太宗常以人為鏡,鑒古鑒今不鑒容。四海安危居掌內(nèi),百王治亂懸心中。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煉銅!
事實上,鏡子說最早出現(xiàn)于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他曾經(jīng)對伊尹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保ā妒酚洝ひ蟊炯o》),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用水作鏡子,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形象;一個國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鏡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狀況。這說明,古代圣賢明君一直把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tǒng)治好壞的標準了,另外照鏡自省也成為古代賢良人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賈誼《新書》稱:“明監(jiān),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惫湃藦溺R子的物理中獲得了人生的真知,鏡子的功用無外乎照人或者照物,“以人為鏡”就是人際間要把互動對象作為參照和鏡像,在與他者的比較中看到真實的自己,以便改正缺點,積極進取。
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到傳統(tǒng)文化的“鏡子論”。早在2004年,習近平同志就強調(diào):“小事小節(jié)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品,反映作風!保ā吨抡Z》第38頁)2013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中,引用了漢末魏初文學家王粲《仿連珠》中的一段“鏡子論”:“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币馑际钦f,經(jīng)常用明鏡照照自己,那么污垢就不會存留在身上;能聽取直率的批評,就可以擺脫錯誤行為的牽累。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提及鏡子論,指出要以“不忘初心”的明鏡、映照“繼續(xù)前進”的道路,以“不忘初心”的古事、明確“繼續(xù)前進”的今昔,這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思想不忘初心的表現(xiàn),從歷史中找到中國的發(fā)展根基,從古事中尋找繼續(xù)前進的方向,一個國家只有知道了自己從哪里來,知道了自己要到哪里去,才不會走彎路,更不會走錯路。
尚邦公考
微信號:dxgwyedu
讓學員帶著“?”來,帶著“!”踏上成“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