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關注微博
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則徐、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1、“開眼看世界”(19世紀四五十年代):
①背景: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沖擊加劇,中西方聯(lián)系擴大
②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yi人”,設譯館,翻譯外國報刊書籍如《各國律例》,編譯《四洲志》,開了中國近代由愛國而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
③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④意義:以林則徐、魏源為先導,“開眼看世界”的思想發(fā)展成一股社會思潮,從此,為抵御外侮,謀求民族與國家獨立自強而探究學習西方,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體西用”(19世紀60-90年代)
背景:① 西學的傳播猛烈沖擊著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
②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
③ 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含義:“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
“西學為用”是主張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清王朝。
實質:在維護固有的制度和綱常禮教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鞏固清王朝統(tǒng)治的作用。
作用:隨著洋務運動的實踐,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也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進作用。中法戰(zhàn)爭和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3、維新變法思想及作用:
1)早期維新思想:zui初支持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人物,隨著中法戰(zhàn)爭的失敗,早期維新派開始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還主張發(fā)展工商業(yè)。這些主張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統(tǒng)和付諸實踐。
2)維新思想的發(fā)展:(19世紀90年代以來)
①背景: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先進人士西學知識的增長促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
A、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經(jīng)學外衣、利用孔子權威來否定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為維新變法提供合乎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jù);其思想產生了“大颶風”和“火山大噴火”般的巨大影響。
B、梁啟超,突破康有為理論的束縛,積極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
C、譚嗣同。極力批判專制君權、宗法等級制度及綱常禮教,倡導男女平等,堪稱維新運動的勇士。
D、嚴復,系統(tǒng)傳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yi人,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主張,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理闡述維新變法的重要性。
③維新派與頑固派進行論戰(zhàn);內容包括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廢“八股”、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這場論戰(zhàn)使維新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形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3)維新思想的影響:
①維新思想是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而產生發(fā)展的,它將變法圖存與發(fā)展資本主義相結合,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主題和政治要求
②是先進中國人西方學習進一步深入的表現(xiàn),突破了“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的物質層面,深入到制度層面
③維新思想極大的沖擊了封建思想,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成為近代中國第yi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決定它并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傳統(tǒng)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背景:
①經(jīng)濟基礎——“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現(xiàn)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
④政治狀況——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復辟帝制,人民強烈反對
⑤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造輿論,掀起復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認識到在中國要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2、標志:
進作用。中法戰(zhàn)爭和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3、維新變法思想及作用:
1)早期維新思想:zui初支持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人物,隨著中法戰(zhàn)爭的失敗,早期維新派開始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還主張發(fā)展工商業(yè)。這些主張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統(tǒng)和付諸實踐。
2)維新思想的發(fā)展:(19世紀90年代以來)
①背景: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先進人士西學知識的增長促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
A、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經(jīng)學外衣、利用孔子權威來否定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為維新變法提供合乎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jù);其思想產生了“大颶風”和“火山大噴火”般的巨大影響。
B、梁啟超,突破康有為理論的束縛,積極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
C、譚嗣同。極力批判專制君權、宗法等級制度及綱常禮教,倡導男女平等,堪稱維新運動的勇士。
D、嚴復,系統(tǒng)傳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yi人,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主張,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理闡述維新變法的重要性。
③維新派與頑固派進行論戰(zhàn):內容包括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廢“八股”、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這場論戰(zhàn)使維新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形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3)維新思想的影響:
①維新思想是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而產生發(fā)展的,它將變法圖存與發(fā)展資本主義相結合,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主題和政治要求
②是先進中國人西方學習進一步深入的表現(xiàn),突破了“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的物質層面,深入到制度層面
③維新思想極大的沖擊了封建思想,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成為近代中國第yi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決定它并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傳統(tǒng)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背景:
①經(jīng)濟基礎——“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現(xiàn)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
④政治狀況——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復辟帝制,人民強烈反對
⑤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造輿論,掀起復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認識到在中國要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2、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主要陣地:《新青年》
3、主要內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豎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a.胡適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b.陳獨秀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c.魯迅第yi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學的典范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4、思想影響: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xù),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沉重打擊,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
②對促進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覺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
④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fā)生。
⑤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⑥促進了文化平民化,推動了國民素質的提高。
⑦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面的貢獻,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1、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面的貢獻
①開始傳入: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一些新文化人士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第yi次舉起了社會主義大旗。
②系統(tǒng)介紹: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yi次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重大意義:
①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深入發(fā)展。
②中國出現(xiàn)了以陳獨秀、毛澤東、鄭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為代表的第yi批馬克思主義者。
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好仕途遴選
微信公眾號:ahlxksw
讓學員帶著“?”來,帶著“!”踏上成“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