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關注微博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其中對加強政務誠信制度建設進行了明確部署,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大重要舉措。政務誠信,或稱政府信用,它是民眾對政府行為所具有的特定預期,期望政府做出某種承諾并履行承諾,政府則需要通過恪守信用責任來滿足公眾的期望。當前,在全社會齊心協(xié)力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之際,加強政府信用建設迫在眉睫。
“誠信的社會需要誠信的政府”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吳曉林認為,政府信用事關社會全局,無論什么時候,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都是保持整個社會有效運轉的基本條件。天津市委黨校副教授王海峰則指出,政府作為社會公眾觀念與行為的指導者,其言行對于全社會來說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符號意義,政府守信程度影響公眾的守信程度,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主要量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治理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政府自身誠信有問題,給老百姓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的話,就會令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陷入被動和困境。
“我們要構建一個誠信的社會,首先需要構建一個誠信的政府。政府在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方面應該起模范帶頭作用。”汪玉凱說。
政府信用建設面臨的問題
政府信用建設存在的問題被屢屢提及,但囿于官員自我道德約束的不足和制度管控的缺失,政府失信、官員失信的行為很少受到限制,政府不誠信問題頻繁發(fā)生,政府信用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徐曉日表示,具體來講,當前政府信用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些政府部門不當行使權力,行政行為不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出發(fā)點,同時不重視、不能兌現(xiàn)自己的行政承諾,暗箱操作行為頻繁發(fā)生,行政過程存在不公開、不公平、不公正的現(xiàn)象等。
吳曉林認為,政府信用的問題可以從政府行政過程和公務人員自身兩個層面來分析,首先是在行政過程中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這些情況既有一些地方政府懶政、亂政的原因,也與“上級出政策下級負責執(zhí)行”的“錢事不符、人事不符”等有分不開的聯(lián)系。其次是部分公務人員缺乏公權力意識,將自身職責一般化為“謀生計”的工作,難以在行政過程中負有“公仆或執(zhí)政意識”,反而將民眾視為“對立面”,因而引發(fā)干群關系緊張,甚至發(fā)生腐敗現(xiàn)象。
汪玉凱尖銳地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傾向于給老百姓很多承諾,實施后卻會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原因即在于把政策當成向老百姓謀利的工具,結果使民眾對政府誠信產(chǎn)生重大質(zhì)疑。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孫濤認為,政府部門之間缺少信任也是政府信用存在的問題之一。孫濤表示,由于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職責對口,存在中央和地方之間權責不統(tǒng)一、政府部門橫向合作較少等客觀情況,容易造成上下級政府和政府部門之間溝通不暢通、合作機制不健全、信任度較低。
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應多方著力
吳曉林指出,加強政府信用建設,從制度設計上要逐漸落實“錢隨事走,人隨事定”的機制,提升基層政府落實政策的能力。其次要加強對公務人員和政府部門的監(jiān)督,引入民眾監(jiān)督和媒體監(jiān)督,并且完善民眾“評政、議政”的平臺和制度,強化民眾對公權力的監(jiān)督。
汪玉凱則建議,要堅持構建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首先政府要公開透明,把公權力暴露在陽光之下,同時政府要敢于直面、公開負面信息,及時回饋而不是打壓老百姓對政府的質(zhì)疑。
“應當有完善的對公職人員行為的糾錯機制,比如公職人員濫用了權力,對政府誠信造成損害之后,應該有及時對之進行懲罰、處置的機制。只有每個公職人員都能很好地行使權力、保持比較好的誠信,才能保證政府整體的誠信形象!蓖粲駝P說。
zui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證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公平公正。汪玉凱認為,政府的誠信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政府能否公平正義地行使權力,維護好整個社會的秩序,為經(jīng)濟發(fā)展營造良好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保證社會公平正義。
南開大學政治學博士張翔則表示,政府信用建設還要建立長效機制,積極引導政府與民眾的互動,建立政府與民眾的公共關系互動平臺,爭取民眾的理解支持。同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包括解釋、說服,而不是單方面地要求民眾接受宣傳信息,從而有效提高民眾對政府信用的滿意度。
好仕途遴選
微信公眾號:ahlxksw
讓學員帶著“?”來,帶著“!”踏上成“公”之路